交易所 分类>>

上海发展绿色金融的优势与挑战——基于与新加2025年全球Top加密货币交易所权威推荐坡、香港比较的视角

2025-09-21 00:05:5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交易所,交易所排名,交易所排行,加密货币交易所排行榜,加密货币是什么,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加密货币平台,币安交易所,HTX火币交易所,欧意交易所,Bybit交易所,Coinbase交易所,Bitget交易所,Kraken交易所,交易所权威推荐,全球交易所排名,虚拟货币交易所排名,加密货币,加密货币是什么

上海发展绿色金融的优势与挑战——基于与新加2025年全球Top加密货币交易所权威推荐坡、香港比较的视角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新加坡设立了总额20亿美元的绿色投资计划(GIP)投资绿色公共市场,运用离岸基金免税计划(“13D”计划)、家族办公室税收优惠等吸引资产管理机构设立ESG管理团队,启动“绿色债券资助计划”(GBG),为绿色债券发行方提供外部审查方面的经费支持。2024年,新加坡的绿色、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挂钩(GSSSL)债券及转型债券的发行总额达到了133亿新元,较2023年增长近80%。香港则推出为期3年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为合格债券发行人及贷款借款人提供资助,支付其债券发行及外部评审服务开支,吸引更多机构来香港开展绿色金融业务,2024年香港发行的绿色及可持续债券总额超6552亿港元,连续7年居亚洲首位。

  五是建立和完善绿色交易平台、创新产品和交易模式。新加坡通过其与东南亚国家的紧密联系,先后建立国际碳信用交易所、气候影响交易所,吸引本国和东南亚资金开展碳交易。香港则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2022年推出碳信用交易市场Core Climate,为世界唯一支持港元与人民币结算的自愿碳信用交易市场,平台上架超50个经国际认证的碳减排项目,吸引超80家机构参与交易,推出一个月交易量即达40万吨。截至今年3月末,香港共有218只获监管认可的ESG基金,资产管理规模10857亿港元。

  一是有效推动了绿色转型。新加坡通过吸引外部资金流入,有效地推动了绿色领域投资,推动了绿色转型。2024年新加坡私营绿色投资增速达194%,是东南亚国家平均增速(43%)的近5倍,居东南亚国家首位。而东南亚其他国家绿色转型和绿色金融相对停滞:2024年印度尼西亚私营绿色投资增速-22%,全年未获得新的清洁能源投资;菲律宾私营绿色投资增速-12%,获得的废弃物管理融资从2023年的6亿美元降至2024年的零;泰国、越南私营绿色投资同样呈现负增长。

  二是提升了离岸中心地位。新加坡于2024年推出27只ESG期货,相关产品吸引东南亚的增量资金流入进行碳汇套期保值,巩固和提升了新加坡的离岸金融中心地位。香港则通过可持续及绿色交易所(STAGE),Core Climate等平台,Ensemble项目沙盒促进碳交易和项目创新,于2022年11月完成首笔碳市场人民币交易。同时,通过离岸人民币ESG、CCT(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债券发行和交易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市场活力,提高了离岸人民币的交易广度和深度,增强了离岸人民币定价能力。

  近年来,全球企业气候信息披露监管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部分国家和地区大力推进碳排放信息强制披露。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主动披露气候信息的上市公司家数已上升至2200家,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但碳排放信息披露仍属自愿性质,而非强制性要求。上海在2024年1月上线了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了绿色项目的统一申报、认证和管理,但尚未形成统一的绿色项目认定和评级标准。由于绿色项目认定、评级、分类等标准的不一致,部分公司虽然宣称在经营中采取环保措施,但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却不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存在“漂绿”行为。金司南金融研究院发现,在企业层面,上海乃至全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普遍存在选择性披露、实质性议题披露信息较少等问题。

  一是缺乏专门议事协调机构。新加坡通过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发挥政策制定、投资资助的领头羊作用,该局召集了一个绿色金融行业工作组(GFIT),成员包括金融机构、企业、非政府组织和金融行业协会代表,统筹制定绿色分类法、改进风险披露、促进绿色金融解决方案落地、加强风险管理等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香港则建立了绿色和可持续金融中心作为专门的议事协调机构,中心负责统筹金融监管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业界及学术机构在培训和政策制定方面的工作,由此建立起一个资源、数据及分析工具知识库,有效地推动了相关金融业态升级。而上海虽然有较多部门和机构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发展,但仍缺乏相应的专门议事协调机构。

  近年来,跨境人民币业务增长显著,相关新场景不断涌现。2024年,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外贸新业态人民币结算量同比增长55%;新型离岸经贸业务结算量同比增长110%。但离岸市场发展仍处于试点阶段,上海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境内人民币离岸市场,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账户本外币合一等机制,发展跨境结算、离岸债券等业务,债券领域主要是按照“两头在外,多级托管”原则,支持境外主体面向国际市场发债融资,2025年7月落地了首单5亿元自贸区离岸债券。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5年上半年中资离岸债总发行规模约116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其中产业债约23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达118%,产业融资需求旺盛。而国内绿色主体多选择在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地发行绿色债券,上海面临的战略发展窗口期较为紧迫。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