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 分类>>

金融学术前沿|稳定币:机制解析、政策梳理与全球实践2025年全球Top加密货币交易所权威推荐

2025-10-11 16:08:4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交易所,交易所排名,交易所排行,加密货币交易所排行榜,加密货币是什么,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加密货币平台,币安交易所,HTX火币交易所,欧意交易所,Bybit交易所,Coinbase交易所,Bitget交易所,Kraken交易所,交易所权威推荐,全球交易所排名,虚拟货币交易所排名,加密货币,加密货币是什么

金融学术前沿|稳定币:机制解析、政策梳理与全球实践2025年全球Top加密货币交易所权威推荐

  《GENIUS法案》明确监管对象为支付型稳定币,为支付型稳定币建立监管框架。该法案指出,支付型稳定币发行目的是支付或结算,具有投融资性质的稳定币不在其监管之列,并明令禁止受监管稳定币支付收益或利息,并将其定义为类似于传统货币的“支付型稳定币”。同时,为避免监管重叠,GENIUS法案明确规定,获准支付稳定币发行人发行的支付稳定币不属于美国联邦证券法下的“证券”(security),及美国《商品交易法》下的“商品”(commodity)。

  《GENIUS法案》根据稳定币发行规模确定联邦或州监管机构,对发行人总体上采用了类似银行的监管要求,并限制科技巨头发行稳定币。该法案授权美联储(Fed)和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监管持有100亿美元或以上资产的稳定币发行商,而规模较小的发行人将受到州监管机构的监管。同时,该法案禁止Meta、苹果、亚马逊等科技公司发行稳定币,除非它们满足金融风险、用户数据隐私等条件,并获得稳定币认证审查委员会的一致投票。

  发行方面,《GENIUS法案》明确稳定币发行方必须是“获准支付稳定币发行人(PPSI)”,外国稳定币发行商在美境内运营同样需要美国政府许可。美国境内的稳定币发行方包括受保存款机构子公司(如美国商业银行子公司)、联邦合格的非银行发行人(非银行实体)或符合联邦标准的州级发行人(总市值不超过100亿美元的发行方)。此外,外国稳定币发行人(如Tether)也要面临美国域外管辖的限制(特别是在美国管辖范围内存在发行或销售的行为),除非其已在美国货币监理署(OCC)注册,并经美国财政部认定,或满足互惠安排等其他要求。

  从监管主体看,美国的监管主体较为复杂,中国香港与欧盟则较为清晰。其中,中国香港由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统一发牌及监管,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协同反洗钱审查,欧盟层面由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ESMA)和欧洲银行管理局(EBA)等机构在稳定币监管中发挥协调作用。但美国的监管主体更为复杂,涉及货币监理署(OCC)、美联储等,财政部、稳定币认证审查委员会参与发行认定,同时按照金融机构规模进行联邦与州双轨制监管。

  根据2023年8月新签订的协议,在收益分配方面,USDC的收益归属规则明确分为两类场景:一种是平台内USDC,即由Circle或Coinbase的托管服务直接管理的USDC,管理方可获得100%的储备利息;另一种是平台外USDC,即存储在非托管钱包、DEX或第三方平台的USDC,其收益在扣除支付给USDC生态其他参与方及其他特定费用后的金额后,由Circle与Coinbase各分50%。这种分成模式导致Coinbase占据分销成本的大头,而USDC在Coinbase平台内成为重要收入来源。

  核心原因:“自由主义”和政治利益深刻绑定,排斥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核心原因是CBDC的中心化特征可能强化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直接控制,与美国推崇的“私人部门创新”理念冲突;特朗普家族和政治盟友与加密行业深度绑定:2024年竞选期间获加密行业巨资支持,承诺将美国打造成“全球加密货币之都”;据福布斯报道,特朗普家族可能从加密货币企业World Liberty Financial(WLFI)套现1.9亿美元,其中约1.35亿美元将归入总统名下。政策倾向与家族经济利益高度绑定,推动稳定币成为优先选项。

  依托香港已有的虚拟资产监管沙盒机制,优先推动与美元、港币挂钩的稳定币落地。既能利用香港的金融基础设施降低试点风险,又能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推出奠定技术与监管协同的基础。在美元、港币稳定币验证成熟后,可基于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实际需求,分场景推进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应用。在试点推进中同步完善监管体系,通过“试点-反馈-规则优化”的循环,形成既能激发创新活力,又能进一步完善对新型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总体而言,稳定币的兴起是全球金融体系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标志,也将成为未来大国博弈的竞技场。美国通过《GENIUS法案》将稳定币纳入美元体系,意图对抗当前“去美元化”趋势,借助稳定币实现链上扩张。在美国稳定币法案出台之后,欧盟、中国香港陆续跟随,加速布局数字货币与稳定币,以建立美元之外的结算体系,标志着货币主权博弈也进入新阶段。稳定币的兴起尽管短期内有助于稳定美元的国际地位,但其依然属于信用货币范畴,并未从根本上拯救美元。长期来看,稳定币在货币替代、兑付危机等领域的风险不容忽视,未来如何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保持政策主导,可能是各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级研究员):稳定币、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合发展趋势将难以逆转。稳定币、加密货币将与央行数字货币实现互补发展,全面改进支付效率和降低支付成本,重构全球支付体系,并带动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发展。尽管稳定币无法绕开各主权货币之间的“汇兑”监管,但其支付体系的持续壮大有效地侵蚀了现有主权货币的功能。美国推动稳定币立法,其立法宗旨明确服务于美元利益:促进美元支付现代化、巩固强化美元国际地位、为美国国债创造数万亿新需求。稳定币机制巧妙地将加密市场扩张转化为美元影响力在链上的延伸。中国应当充分利用香港的有利条件,依托其金融中心地位及现有机构基础(如USDT总部在港),发展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构建可控的国际支付渠道。此外,中国也应创造条件,利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积极稳妥地发展人民币稳定币。

  沈建光(京东集团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全球稳定币政策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美国的政策转向对全球产生了极大的带动效应。美国近期通过的《Genius法案》为稳定币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框架和监管指导,支持美国实体发行支付稳定币,同时限制境外实体发行。这一政策不仅推动了稳定币与传统金融机构的融合发展,还强化了美元在稳定币领域的主导地位。美国的政策转变也带动了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地的政策放宽,显示出全球范围内对稳定币的接受度正在逐步提高。中国在稳定币领域也应积极布局,尽快推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当前,美元在稳定币领域占据95%的份额,而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仅为3.75%。为了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发行或将成为关键破局点。沈建光建议,可以先在香港推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利用香港的制度基础和市场优势进行试点,逐步扩大其在跨境支付、实体贸易和金融投资中的应用场景。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还能在全球稳定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Fabian Dori(Sygnum Bank首席投资官):GENIUS法案为法币支持的稳定币引入了明确的联邦监管框架,要求发行人提供完全透明,包括一对一的资产支持、强制联邦许可和独立储备审计,这些条款对于推动负责任的创新和金融稳定至关重要。法案禁止收益型稳定币可能会在支付导向的稳定币和收益生成的代币化货币市场产品之间创造更清晰的市场区分。看起来美国更专注于允许和推动创新的框架,而欧洲主要关注风险管理,GENIUS法案将真正吸引新的发行人和新的用例到美国,这可能会导致欧洲需要或被迫开放。

  王永钦(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经济学院教授):稳定币无法满足货币的三大特性(单一性、弹性、诚信),其快速发展可能加剧美国国债短缺问题,进而影响全球金融稳定。稳定币的发展面临一个无法克服的内在逻辑制约——全球安全资产(特别是美国国债)是短缺的,所以稳定币规模越大,对作为抵押品的美国国债需求就越高,这又会进一步加剧其短缺并推高其价格。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中国的崛起和亚洲经济地位的提升将进一步凸显安全资产短缺的挑战,中国应尽快推动国债成为全球性安全资产,来缓解全球安全资产短缺问题,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来说,未来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国债。不论对于中国的货币政策、还是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大力发展国债都会有很多好处——这将成为一个安全的、开放的、最重要的人民币资产形式。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