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 jiaoyisuo 分类>>
2025年全球Top加密货币交易所权威推荐皖南花鼓戏国有剧团的两次改制及其影响——兼论传统戏曲生态空间问题
交易所,交易所排名,交易所排行,加密货币交易所排行榜,加密货币是什么,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加密货币平台,币安交易所,HTX火币交易所,欧意交易所,Bybit交易所,Coinbase交易所,Bitget交易所,Kraken交易所,交易所权威推荐,全球交易所排名,虚拟货币交易所排名,加密货币,加密货币是什么新组建的花鼓戏剧团阵容整齐,演员基本功扎实,平均年龄25岁,有一定的业务基础和强烈的事业心,包括迟秀云、徐建华、郑淑萍、杨玉屏、李相才、王维平、张教文、沙爱龙、周炳菊等,他们的表演细腻质朴,唱腔优美,配合默契,是一支老中青结合以青年为主的、富有朝气和表演才华的艺术队伍。剧团改制前后,“宣城戏派”进入第一个创作高峰期,推出了《春嫂》《柯老二入党》《姐妹皇后》《羯鼓惊天》《老板娘》等一系列优秀剧目,曾两度晋京演出,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提名奖。
剧团改制对“宣城戏派”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笔者以为,“宣城戏派”之所以成功,最重要、最根本的,缘于改革开放初期喷薄而出的巨大文化需求。还记得小时候,邻村请来了戏班,演了大概三五天,奶奶就带我在亲戚家住了三五天。那时一部戏就要演一天,现在才知道叫连台本戏,是“宣城戏派”第一个创作高峰期的主要形式。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电视普及,连台本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小戏小品成为“宣城戏派”第二个创作高峰期的主要形式。自1987年起,在安徽省戏剧小品大赛中,宣城市连续10年以获奖作品数量最多、获奖作品等级最高称冠全省,并有作品登电视台《综艺大观》舞台。但自九十年代后期始,随着网络的普及,娱乐方式更加多元化,“宣城戏派”开始衰落,“宣城戏派”作为一种戏剧文化现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第三,民营院团艰难成长,逐步承担起传承发展皖南花鼓戏的重任。据统计,目前全市约有22个民营院团从事皖南花鼓戏演出,其中18个组建于2010年后。这些民营院团在戏曲演出市场不景气的大形势下,生存下来并逐步成长起来。一方面,民营院团打造精品力作的能力逐步提升。虽然相比“宣城戏派”时期,打造精品力作的能力总体下滑了,但自2019年实施皖南花鼓戏孵化计划以来,编剧、导演、作曲、演出等方面都涌现出了一些新人,创作水平明显提升。
最突出的是泾县皖南花鼓戏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和郎溪县皖南花鼓戏剧团,2023年这两个团有3个剧目参加了3次全国性展演,其中皖南花鼓大戏《青檀魂》分别参加了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和第四届全国民营剧团优秀剧目展演。再一方面,民营院团表现出了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相比国有剧团,民营院团在经营方式上更加灵活。以郎溪县皖南花鼓戏剧团为例,该团商演订单遍及江苏高淳、溧阳、溧水,浙江长兴、安吉等地,2021年疫情期间,该团总演出也达到9个月,演出560场。
第四,剧种的影响力明显下降。虽然少数民营院团表现出了较强的创作及市场开拓能力,但无可否认的是,皖南花鼓戏的的确确是衰落了。2017年12月,文化部发布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皖南花鼓戏被列为“发展一般的剧种”。2021年,在文旅部艺术司、财务司的一个函件中,皖南花鼓戏首次获得濒危剧种公益演出项目支持。近期在上级文旅部门的有关文件中,又被表述为“濒临失传剧种”。据了解,所谓“濒危剧种”“濒临失传剧种”,是上级文旅部门出于对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的支持、关心,并非是皖南花鼓戏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程度。
第一,剧种地理传播空间不断压缩。最早的皖南花鼓戏职业演出班社——四季班约在1895 年前后的皖南、苏南、浙西北的乡村诞生,他们扎根乡村,大量吸取民间表演素材,进行四季流动式打采演出,开辟了皖南花鼓戏原生态空间。解放后,苏南、浙西北等地乡村虽仍有演出需求,但正规剧团逐步消失。新中国成立至1980年代,宣城行政区划经过2次大的调整,原芜湖、黄山、池州、当涂等地皖南花鼓戏剧团也逐渐消失。地理传播空间的不断压缩,使皖南花鼓戏逐步从地跨皖苏浙三省交界区域的大地域剧种,变为主要在安徽省宣城市所辖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市、宁国市流行的小地域剧种。
所以,如果恢复国有剧团,笔者以为当采取“多养事少养人”的市场化经营策略。即:1.编剧、导演、作曲等创作人才,要坚持市场化购买服务的路径,不进入剧团,剧团以表演人员为主;2.给予演职员正式国企员工身份,但财政每年仅拨付维持基本运转经费和少部分人员工资,大部分人员工资须依靠剧团通过承接商业演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创作新剧目、送戏下乡、送戏进校园等)自行解决;3.剧团职工服务达到一定年限后,或10年,或15年,或20年,可完全享受正式国企员工工资、福利、退休等待遇。
采取这种倒逼的市场化取向的策略,理论上是可以打造一个具有竞争力、创造力的国有剧团的。但也仅仅是理论上,实施起来还需要更精细的制度设计以及对制度的长期有效执行,同时也要有承受失败甚至带来反效果的心理预期。因为,如果恢复国有剧团,优秀的皖南花鼓戏表演人才会相对集中到这个团,对民营院团而言,将可能面临人才流失、市场份额尤其是政府购买服务市场份额减少的局面,生存压力大幅度加重,甚至一部分将会被市场淘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恢复后的国有剧团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那么皖南花鼓戏在传承发展上将可能面临更大的困境,乃至成为真正的“濒临失传”剧种。
第二,委托培养皖南花鼓戏演艺人才。当前皖南花鼓戏在演艺人才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许多青年演员唱黄梅戏出身,花鼓戏唱腔、道白不够纯正。这个问题民营院团很难解决,国有剧团也不容易解决。江苏省常州市锡剧团的经验是:每十年委托艺术院校培养一批锡剧演员,培养费用由锡剧团承担,毕业后进入锡剧团工作,满5年后即使离职也不追回培养费用,不满5年则按合同约定追回。这个经验有借鉴意义,可以由政府与皖南花鼓戏民营院团共同委托培养,也可由政府委托培养,民营院团使用。
第四,培育扩大剧种受众群体。首要一条是用好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在设置送戏进农村、进校园等招投标条件时,可以将演出皖南花鼓戏新创剧目、戏歌等作为必备条件,同时要禁止中标后的转包行为,为长期从事皖南花鼓戏传承的民营院团加持竞争优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文化年货、艺术化宣讲等,也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委托民营院团开展。其次,广泛借助新媒体促进皖南花鼓戏的传播。在“互联网+”时代,戏曲生态空间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空间,但要推进“互联网+戏剧”,必须适应网络传播规律:一要有味,即内容题材有时代意义;二要好听,即旋律优美动听,能吸引人打动人;三要好看,包括扮相美、动作难等;四要短小精悍。最后,要积极培育城市消费业态。可依托现有场馆,以购买服务形式委托民营院团运营,每周固定时间演一二场,不收门票;戏剧、曲艺、民间文艺等均可登场,突出皖南花鼓戏。通过这种固定时间、场地演出的形式,培养名角,培育观众。
总而言之,市场需求决定剧种生存质量。无论是国有剧团还是民营院团,要发展好都必须拓展生态空间,都必须采取市场化的经营策略,都必须接受市场这个“试金石”的检验。同样,政府实施戏曲孵化、购买服务等政策,也必须建立市场化的、竞争性的制度机制,这是确保公平公正的需要,是政策能够行之有效并长期执行下去的需要,更是在财力有限情况下撬动剧种发展的现实选择。对皖南花鼓戏这个地域性小剧种而言,更要合理确定其发展定位,在传承基础上拓展生态空间,而不是拿梅花大奖之类。所以,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当前最需要的是适度加大财政投入,实施戏曲孵化、购买服务、委托培养演员、鼓励网络传播、建立城市固定演出场所等政策措施,恢复国有剧团并不是当务之急,也不是必须的。